全市水利事业发展30年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通讯员?王智勇??本报记者??范粉霞??王阳 水少、水多是我市的基本水情。“十年九旱”群众盼水、“三年两涝”百姓怕水是渭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危,而且严重制约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下,全市水利事业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中发生了深刻的历史转变,累计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1.7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利对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愈加突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治水理念和治水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 30年全市水利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在于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最大的变化在于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战略地位的提高,发展从治水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治水理念的不断升华开始。 30年来,作为一个基础性服务行业,水利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水资源条件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工作任务相应调整、服务领域不断扩展。 改革开放初,全市水利工作把减少洪旱灾害损失当作主要任务,继续完善大型灌区田间配套设施,启动实施了库区防洪保安项目,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了全面改制,全市粮食总产持续增长,群众收入快速增加,回迁三门峡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有了基本的防汛安全保障。撤地设市后,全市水利工作顺应城乡群众愿望,逐步关注饮水困难问题,完成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任务,对八个县城水源地工程进行了升级改造,城乡居民饮水条件明显改善。 近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谋划下,全市水利工作者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历史机遇,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关注民生水利发展、水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累计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3亿元,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水利改革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广大群众也从水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20世纪80年代,家住蒲城县上王村的李老汉作为家里的壮劳力,每到冬闲时间都要参加村里组织的水利义务劳动,水利对于他来说,就是修渠灌溉、多打粮食。90年代,国家补助一部分资金,他在家里打了一眼水窖,解决了吃水困难。2010年,他和全村人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李老汉高兴之余暗想,水利不仅关心庄稼有一个好收成,而且关注家里的吃水问题。 就像李老汉一样,现在人们对水利的感受不同了,觉得水利与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联系更紧密了,水利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撑作用愈加突出,当然社会各界对水利工作成效的要求更高了。 水利工作任务推动治水实践,治水实践升华治水思路。 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战略决策,全市水利工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确定了“加快构建综合防洪保安、农业高效抗旱减灾、城乡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四大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治水思路的变革,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今天,水利已由主要为农业服务向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转变,由计划经济的运行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以社会效益为主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由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向注重水资源开发、保护、节约相结合转变。这些战略转变,加快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进程。
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防汛保安体系,取得了防洪抗灾的重大胜利 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后,库区泥沙大量淤积,潼关高程不断抬升,上游河道洪水下泄受阻,黄河顶托渭河、渭河倒灌南山支流加剧,渭河下游和南山支流“小水大灾”经常发生,沿河两岸群众损失惨重,苦不堪言。自1992至2003十多年间,渭河及南山支流发生决口42处,直接经济损失76亿多元,特别是“03?8”洪水造成渭河干支流堤防10处决口成灾,200平方公里受淹,30多万群众被迫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 在与洪水灾害不懈抗争的艰难过程中,广大水利防汛工作者以根治三门峡库区和南山支流水患灾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全力加快防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防汛保安体系。 “92.8”洪水后,在国家重视下,建成了华阴移民生产围堤,加高培厚了黄河朝邑围堤,启动实施了渭洛河下游治理和三门峡移民防洪保安项目。1998年“三江”大水后,扩大了渭洛河下游治理和三门峡移民防洪保安工程的实施规模,对黄河、渭河及南山支流河道堤防逐段进行整治和加高培厚,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有了基本防洪安全保障。“03.8”洪水过后,各级水利防汛部门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启动实施了渭河首期水毁防洪应急工程,封堵了12处决口,修复了险工、险段和防汛撤退道路,短短一年时间,库区重点防汛设施恢复到灾前水平。 “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广大水利和防汛工作者深刻汲取“03.8”渭河特大洪水的经验教训,认真总结抗击“05.10”渭河特大洪水的成功经验,全面加强了防洪保安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级防汛责任制,全市每年有1360名市县镇领导包县市区、包河流、包水库、包危重滑坡区、包淤地坝防汛工作,组建近10万人的巡堤查险和抢险队伍,新建了覆盖渭河、洛河、南山支流和全市中型以上水库的水情、汛情预警信息采集网络,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防汛视频会商互联互通,明确了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治责任组织体系,全市防治山洪灾害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非工程措施的加强,有效弥补了防洪工程标准低、质量差的短板,为成功应对渭河“05.10”和“11.9”渭河特大洪水、实现无一人伤亡和堤防不决口成灾的奇迹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国家防总誉为全国防秋霖洪水的一面旗帜。2012年,我市又夺取了抗击黄河1996年以来最大洪水和黄河雨林路堤抢险的全面胜利。自2005年以来,渭河和南山支流已连续十年无决口成灾,渭南人终于走出了“三年两涝”的困境。 2011年,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科学发展,顺应群众期盼,提出了渭河全线综合整治的宏伟目标。实施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不仅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举措,更是造福沿河人民的千秋伟业。 作为最大的受益地区,市委、市政府把渭河综合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作为全市头号工程,组建高规格工程建设指挥部,注册2.6亿元成立水务投资建设公司进行融资,采取超常规措施,强势推进工程建设。2011年2月21日,一场举全市之力的渭河综合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现场协调重大建设问题,检查督促施工质量和进度。奋战在渭河大堤上的建设者们在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不停蹄、奋力向前,统筹规划、科学施工,抢晴天、战雨天,人和机械开足马力,坚持24小时全负荷工作。沿渭五县市区精心组织、倒排工期,全力推动渭河综合整治工作。 经过沿渭五县市区和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卓绝努力,2013年6月主汛期前,加宽加固渭河堤防168.2公里,在全省实现了率先开工、率先完成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率先进行堤防工程验收。如今,渭河堤防城区段已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农防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移民围堤由不足10年提高到30年一遇标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阶段性胜利,新建的渭河大堤成功地抵御了“11?9”渭河30年来最大的洪水考验,渭河综合整治工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了彻底根除南山支流水患,各级水利部门根据南山支流洪水灾害特征,围绕“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保安全,超标洪水有对策”的目标,强化洪水管理,确立了“上游畅开运行、中游蓄滞洪水、下游设闸拦洪”的治理思路,加快推进南山支流堤防和二华应急分洪利用工程建设。库区段剩余的5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全部加固完成、并达到设防标准,华阴罗敷河、柳叶河和华县罗纹河应急蓄滞洪区主体工程建成并具备蓄洪减灾条件,华阴长涧河分洪闸和华县滞洪区正在抓紧施工。渭河堤顶道路绿化、干流光纤通讯、渭河滩区水面景观、支流入渭口交通桥工程进展顺利。“明年6月份堤防全线建成、堤顶路面硬化基本完成、支流口交通桥全部完工、全线绿化覆盖,主体工程顺利竣工”。 我们相信,省政府提出的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和根治南山支流水患的目标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沿河群众期盼已久的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望将很快变为现实。
加快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为全市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十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九旱是我市基本水情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是水对于农业关系最简要、最形象和最真实的写照。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东雷抽黄、港口抽黄的建成运行和洛惠渠更新改造、石堡川水库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的相继竣工,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暂徘徊后迅速恢复。?????????????? 1990年7月22日,被列为20项兴陕项目的东雷二期抽黄灌溉工程开工建设。1997年7月,大荔段家塬、蒲城孙镇、富平流曲3个灌溉系统建成。此后,灌区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受益面积不断扩大。目前,东雷二期抽黄已成为全市效益最好的大型灌溉工程,年斗口引水量超过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00万亩次。 进入新世纪,全市水利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持续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灌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东秦农业逐渐实现了由“看天望收”到“稳步高产”的飞跃。 2000年,洛惠渠、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石堡川水库、港口抽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港口抽黄灌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全面实施,已累计衬砌干支渠876.7公里,更新改造泵站21座,年用水量由改造初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5亿立方米。 在加快解决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突出问题的同时,全市农田水利建设以改造田间老化失修设施为重点,依托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省级小型水利、千亿斤粮食等项目,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7.9万亩。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农业灌溉工程4.3万多处,设施总灌溉面积59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1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5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灌溉农业区。30年来,全市农业灌溉用水量由1984年的6.5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4亿立方米,每年抗旱灌溉面积超过1100万亩次,年挽回粮食损失40万吨左右,挽回农业损失超过10亿元。 一座座崭新的机井、纵横交错的渠道,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抗旱减灾格局已初步形成。水利搭台,农业唱戏。如今,占全市耕地面积57%的灌区,不仅生产了全市三分之二的粮食,而且生产了90%的瓜果、蔬菜、油料。水利灌溉设施抗旱减灾能力的大幅提升,进一步稳固了我市农业大市的地位,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也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初步形成了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受水源、水质、地理等条件限制,我市广大农村群众为了能喝上一口干净放心的水,而望天长叹多年。吃水难、用上安全水更难的问题曾经是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中的最大难题,也成为制约农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3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供水事业走出了一条从打窖建池到集中供水,从应急解困到安全饮水,向城乡统筹不断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用水需求迈进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利用平原区和洛河沿岸优质地下水源,建成了大荔洛北、蒲城袁家坡、临渭渭北3个40万人的集中改水工程。九十年代,利用水库和渭北380岩溶水资源,渭南城区、澄城、合阳、韩城、华阴、富平、白水等城镇集中供水工程建成受益,提前实现了人饮解困的目标。 “十一五”以来,全市水利工作者把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困难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更大范围寻找优质水源,更深层次关注群众饮水水质安全,掀起了新一轮城乡供水建设高潮。 涧峪水库枢纽工程是我市自筹资金建设的渭南城区重点水源工程,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的关键矛盾。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水务局积极争取中省补助资金,建设单位利用银行贷款,施工企业垫付资金,破解了资金难题。2005年8月21日,涧峪水库枢纽重新开工。2009年,涧峪水库提前1年建成投入蓄水运行,每天3.5万吨优质水通过24公里管道进入渭南城区,极大缓解了渭南城区用水紧张局面,大大改善了居民饮用水质。 涧峪水库枢纽工程只是一个缩影,其他水源工程建设也相继建成发挥效益。30年来,东雷二期抽黄、港口抽黄、涧峪水库枢纽、洛惠渠渠首改造和韩城禹门口抽黄等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运行,石堡川水库、薛峰水库、?河水库等76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恢复新增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一大批小型水源工程发挥供水效益,到2013年底全市水利设施年供水能力达到24.86亿立方米,特别是石堡川水库加固任务的完成,水库蓄水第一次达到6000万立方米,为地处渭北旱塬的白水、澄城县城饮水和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目前,我市已建成了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协调运行的水资源配置网络,水利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满足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同时,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启动了临渭渭北、大荔洛北、蒲城袁家坡、澄城温泉、合阳申都等大型集中供水工程扩容改造和临渭区箭水北调工程,完成了八个县城的水源和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到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村镇供水工程1008处,农村供水水源井1699眼,解决了37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农村群众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89%,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5%。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人居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深秋的林皋水库,碧绿的湖水,给人一种荡涤五脏六腑的感觉。走上大坝,看到湖面上尾尾小鱼自由自在,让人不由生出了对水的眷恋。蓝天白云,微风洋溢,让人禁不住是惊叹:在黄土大塬深处,竟能有如此美妙的人间仙境…… 30年来,全市广大水利工作者为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改善人居水生态环境进行了坚持不懈努力。 坚持以工程措施与生态自然修复、预防监督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国家支持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明显加强,改变了过去由群众自发治理的单一模式,全市水保生态建设投资规模达到上亿元,启动实施了北洛河水保生态、国家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煤气油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农发水保、省级专项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30年来,全市建成水土保持工程1176处、淤地坝150座,营造水保林5.2万公顷、发展经济林5.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1平方公里,年减少土壤侵蚀140.7万吨,有效改善了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强化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组建了市县两级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建成了水土保持监督网络,落实了项目建设单位水土流失治理责任,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促进了项目建设和生态治理同步发展。 水面是一座城市的品位和灵魂。但长期以来,渭南城区没有一处水面,流过城区的?河多年来只是一条细细的臭水沟,不但起不到景观的效果,还严重地影响附近群众生活。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尤河两岸的水生态环境,2008年,尤河综合治理启动。2009年9月,水面景观和亲水平台、两岸交通桥等亮化、绿化景观设施对市民开放。尤河综合治理项目的竣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不仅成为渭南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也结束了我市城市无水面景观的历史。如今,市民就可以站在亲水平台或步行桥上和水面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坝内的蓄水使用的是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的中水,集防汛与景观功能于一体,这不仅为城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对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有重要作用。 大荔县洛河公园、韩城居河、白水县林皋湖、富平顺阳河、澄城西河、卤阳湖湿地水面景观建成投入运行,渭河滩区生态景观工程全面启动,核心区试验段基本完工,富平石川河生态景观抓紧建设,人居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破解人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用水红线,逐级落实了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建立了用水计划管理指标考核体系。加强地下水源取水许可管理,建立了全市水资源动态管理档案,年审批取水量7多亿立方米,企业自备水源井智能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95%以上。加快灌溉设施节水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措施,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1980年的0.4提高到目前的0.5,每年可节水1.3亿立方米。全面推进节水示范区建设,强化工业和生活用水节水,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持续下降,年工业节水600万立方米、生活节水300立方米,全社会用水总量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利用黄、渭、洛河低湿、易涝的盐碱荒滩,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积极推广名优新品种,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菜篮子。30年来,全市争取多方投资4亿元,开挖鱼池2.7万亩,改造老旧鱼池1.6万亩,建成省级良种繁殖场2个,发展无公害养殖基地1.8万亩。到2013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9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3.2万吨,生产鱼苗13亿多尾,渔业总产值超过5.2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苗种孵化、多品种养殖和鱼用饲料均衡发展的水产养殖基地。 30年来,全市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克服工作条件差、收入待遇低的困难,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水利社会化服务水利和能力显著提升。展望未来,水利人肩负着更加光荣的历史重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市水利工作将站在新起点上,把解决民生问题和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构建水利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为渭南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安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水利工作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站在新的起点,承载新的使命,全市水利工作者将以浓墨重彩的时代手笔,以智慧和汗水筑就水利事业又一轮新辉煌,让一卷普惠550多万群众的水利现代化蓝图在秦东大地徐徐展开。 水利事业发展30年大事 1995年5月17日,撤销渭南地区设立渭南市,原渭南地区水土保持局更名为渭南市水土保持局,后又改为渭南市水务局,工作职责也相应调整。 1996年4月25日,渭南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决定》,《决定》提出了我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随后,各县市区出台了鼓励发展民办水利的政策,社会资金由过去的农业灌溉扩展到城乡供水和水电开发,全市兴起民办水利热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9年6月21日,列入20项兴陕工程的东雷二期抽黄工程全线贯通,11月25日开机冬灌,后经过多年续建,现年引水量超过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00万亩次左右。 2001年6月,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和渭洛河下游治理项目开工建设。 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我市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和秋霖灾害,经济损失高达23亿元。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抗洪抢险和救灾安置两线作战,取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 2003年12月,市涧峪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建设,2009年,涧峪水库枢纽提前一年建成蓄水运行,每天向渭南城区提供3.5万吨优质水源,大大改善了居民的饮用水质。 2005年10月,渭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洪水量和洪水位均超过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军民昼夜奋战,创造了无一人伤亡和堤防无决口成灾的奇迹,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2006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到2013年底,解决了375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89%,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2.5%。今年年底,全市将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再解决17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任务。 201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历史机遇,近四年完成投资102.7亿元,占30年投资总额的71.8%,全市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潮。 2011年2月21日,渭河综合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全面开工建设。到2013年6月,累计加宽加高渭河堤防168.3公里,加高加固南山支流库区段堤防53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防洪工程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渭河堤防城区段堤防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农防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移民围堤由不足10年提高到30年一遇标准。 |